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李永華) 11月17日,由湖南大學、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明湘科技”)主編的《湖南省活性粉末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通過湖南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審定,正式被批準為湖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43/T325—2017),將于2017年12月31日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該項標準獲批,意味著我國活性粉末超高性能混凝土(RPC)材料研發與應用再獲重大進展。 資料顯示,活性粉末混凝土是20世紀90年代初誕生的一種超高性能混凝土。作為新一代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可形成高效、輕型、耐久的混凝土結構,幾乎可應用于所有土木工程結構。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強度高,可達普通混凝土的5倍以上;韌性好,可達普通混凝土的100倍以上;耐久性好,可達普通混凝土的10倍以上。其具有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耐久性等特點,能較好地克服目前普通混凝土抗拉強度低、脆性大、耐久性差等缺點。 除了超高強度之外,活性粉末混凝土也可被稱為綠色超高性能混凝土,顯示出良好的環保性能。湖南大學提供的材料顯示,同等承載力條件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幾乎是普通混凝土的1/2,因此同等量水泥生產過程CO2排放量也只有一半左右。生產過程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骨料的用量,活性粉末混凝土只占高強混凝土與30MPa混凝土的1/3與1/4。如果應用于同樣的施工工況,因其纖薄輕質,活性粉末混凝土構件體積一般情況下僅為普通混凝土的1/3。若活性粉末混凝土大規模應用,將有助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 目前,活性粉末混凝土已成為國際工程材料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個別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零星應用于實際工程,在國內則尚處于起步階段。從2011年開始,明湘科技研發團隊與湖南大學聯合開展活性粉末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發與工程應用。2016年1月8日,世界首座全預制拼裝超高性能混凝土(活性粉末RPC )橋梁——北辰三角洲橫四路跨街天橋——在湖南長沙正式建成通車。該橋由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承建,采用湖南固力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湖南大學為設計和技術支持單位,拼裝完成僅用10個小時,相較于傳統的現場澆筑方式,工期大為縮短。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教授認為這座橋的成功建成,標志著我國活性粉末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工程應用領域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9月5日,該項目在湖南長沙通過專家組驗收,這也是世界首座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全預制拼裝連續箱梁橋通過權威驗收。專家組意見稱,“該橋的成功實施為超高性能混凝土橋梁的設計、施工及質量檢驗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當時,在行業內,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性能指標等尚未形成共識,特別是相關標準、規范缺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曾表示,必須加快相關行業規范與標準的起草與制定,以促進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推廣應用。 此次,湖南省正式批準實施《活性粉末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無疑是行業內一大利好。有利于加快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市場化推廣。